人物簡介
【介紹】: 金臨晉人,字仲常。熙宗皇統(tǒng)間進士。性純孝,自幼敏悟,能詩文。歷官兵部侍郎,有能聲。御訂全金詩增補中州集·卷五十一
補秉彝,臨晉人,革父也。登皇統(tǒng)九年進士,官兵部侍郎。
人物簡介
【介紹】: 宋興化軍莆田人,字季秉?;兆谡臀迥赀M士。曾在太學馳名。歷知德慶、南劍、潮陽三郡。任南劍時,曾與諸將力爭寬恕入境之寇。官終朝請大夫。
人物簡介
胡堅常(一一一五——一一七八),字秉彝,祖籍豫章,后為常州晉陵(今江蘇常州)人。胡宿曾孫。少以蔭補官,初尉建昌之南城。兩除兩浙轉(zhuǎn)運副使,除江東轉(zhuǎn)運判官,升副使。淳熙四年為戶部郎中,明年遷將作監(jiān),太府少卿。丐外,以直寶文閣提點浙西刑獄。未赴,以疾免,尋得祠。終,享年六十有四,官至朝議大夫。事見蔡戡《朝議大夫直寶文閣學士胡公墓志銘》(《定齋集》卷一五)。
人物簡介
【生卒】:?—1175 【介紹】: 宋興化軍莆田人,字公秉。高宗朝授承議郎。為人好施與,聞鄉(xiāng)人貧乏者,暗中助以資財。嘗建紅泉義學,置義田以贍從學之士。年九十,齒發(fā)落而復生,作亭名“回年”,因號回年居士。
人物簡介
【生卒】:1128—1191 【介紹】: 宋嚴州遂安人,字秉彝。少學于建安吳晞,傳楊時之學,自拔流俗。后從張栻、呂祖謙游,被延請為郡學錄。晚年杜門罕出,專以讀書研理為事,治學益勤。欲以所學就正于朱熹,未行而病卒。全宋詩
宋天則(一一二八~一一九一),字秉彝,遂安(今浙江淳安西南)人。少師事吳晞,傳楊時之學。后從呂祖謙游。光宗紹熙二年卒,年六十四。事見《燭湖集》卷一二《宋秉彝墓志銘》。今錄詩四首。
人物簡介
黃鈞,字仲秉,綿竹(今屬四川)人。高宗紹興二十四年(一一五四)進士。孝宗乾道二年(一一六六)除正字,改著作佐郎,遷起居舍人。六年,以太常少卿兼國史院編修官。八年,出知瀘州,入權(quán)兵部侍郎,兼實錄院同修撰。事見《南宋館閣錄》卷七、八。全宋文·卷四九五七
黃鈞,字仲秉,綿竹(今四川綿竹)人。紹興二十四年同進士出身,治《詩》。乾道中歷秘書省正字、著作佐郎。三年,除起居舍人,兼權(quán)給事中。次年,直敷文閣、湖南轉(zhuǎn)運副使。六年,除太常少卿、兼國史院編修官。八年,以秘閣修撰知瀘州,尋權(quán)兵部侍郎,又除集英殿修撰、知鎮(zhèn)江府。淳熙初復知瀘州,移利州。見《南宋館閣錄》卷七、八,《宋會要輯稿》選舉二一之一、選舉三四之二一、選舉三四之二七,《嘉定鎮(zhèn)江志》卷一五。
人物簡介
【介紹】: 宋江陰人,字直之。高宗紹興三十年進士。兩任浙漕,所至以利民為事。累遷兵部侍郎,終官煥章閣待制知太平州。有《春秋傳》、《五代會史》等。全宋詩
耿秉,字直之,江陰(今屬江蘇)人。高宗紹興三十年(一一六○)進士(《南宋館閣續(xù)錄》卷七)。孝宗乾道三年(一一六七)知新城縣(《宋會要輯稿》食貨一○之二二)。淳熙元年(一一七四)為魏王府記事參軍(同上書職官六一之二八)。八年,知廣德軍(同上書六二之二三)。九年,左遷兩浙運判兼權(quán)平江府事(《正德姑蘇志》卷三)。十年,知鎮(zhèn)江府。十三年,知明州(《嘉定鎮(zhèn)江志》卷一五)。十六年,為兩浙轉(zhuǎn)運副使(《宋會要輯稿》食貨四一之一九)。光宗紹熙元年(一一九○)除秘書監(jiān)。二年,兼權(quán)兵部侍郎(《南宋館閣續(xù)錄》卷七)。終知太平州(《攻愧集》卷四一《兵部侍郎耿秉煥章閣待制知太平州》)。全宋文·卷五四○二
耿秉,字直之,江陰(今江蘇江陰)人。紹興三十年進士。乾道中知新城縣,淳熙間歷知廣德軍、鎮(zhèn)江府,為兩浙轉(zhuǎn)運副使、轉(zhuǎn)運使。紹熙初入為宗正少卿、太常卿。累官兵部郎中兼給事中,終煥章閣待制。著有《春秋傳》、《五代會史》等。見《宋會要輯稿》食貨四一之一九、食貨六八之八○、食貨六八之八二、食貨七○之五八、職官二○之四五、禮一四之一、禮二七之七,《嘉定鎮(zhèn)江志》卷一五,《南宋館閣續(xù)錄》卷七、九。
人物簡介
【介紹】: 金代州繁畤人,字秉鈞。經(jīng)童出身,調(diào)博野縣丞。章宗明昌六年累拜至尚書右丞。柔佞有智術(shù),賄賂帝所寵李淑妃左右,與妃結(jié)納專擅朝政。險躁貪鄙之士,趨走其門,有所謂“胥門十哲”。承安二年被劾,改樞密副使,佐襄治軍于北京。御訂全金詩增補中州集·卷五十一
補持國,代州繁峙人,莘公鼎之父。大定中,為太子司藏,掌飲食,有功母后家。章宗即位,推拜尚書右丞。
人物簡介
趙秉(?—一二○六),孝宗孫,魏王愷子。淳熙中生于明州。性早慧,孝宗愛之,將內(nèi)禪,封嘉國公。光宗立,進封許國公。寧宗慶元間封徐國公,領(lǐng)昭慶軍節(jié)度使,又進封吳興郡王。開禧二年卒,追封沂王,謚靖惠。見《宋史》卷二四六本傳及孝宗、光宗、寧宗《本紀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