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(guān)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《漢語大詞典》:上善
至善。老子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?!?南朝 齊 謝朓 《奉和隨王殿下》詩之十一:“上善葉淵心,止川測動性?!?宋 范仲淹 《淡交若水賦》:“見賢必親,法上善於禮文。”
分類:至善
《國語辭典》:周行  拼音:zhōu xíng
1.循環(huán)運(yùn)行?!独献印返诙逭拢骸钢苄卸淮?。」北齊。顏之推《顏氏家訓(xùn)。歸心》:「宰羊?yàn)楦?,先行至客,一臠入口,便下皮內(nèi),周行遍體,痛楚號叫?!?br />2.巡行、繞行?!蹲髠?。昭公十二年》:「穆王欲肆其心,周行天下?!顾巍j懹巍瓷蠒蜢糨m述鄙懷〉詩:「飄然去周行,湖海抱沉疾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知止  拼音:zhī zhǐ
1.適可而止,不作無限的要求。《老子》第四四章:「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」《四游記。東游記。第四回》:「知止不求才,金睛半倦開,振衣千仞岡,何必戀塵埃?」
2.知其所應(yīng)止之處。《禮記。大學(xué)》:「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?!顾?。朱熹〈章句〉:「止者,所當(dāng)止之地,即至善之所在也。」
《漢語大詞典》:知止不殆
謂適可而止,就能避免危險(xiǎn)。老子: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?!?span id="yzqqiaw" class="book">《漢書·疏廣傳》:“ 廣 謂 受 曰:‘吾聞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”,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?!?宋 蘇軾 《黃州安國寺記》:“﹝ 繼連 ﹞為僧首七年,得賜衣,又七年,當(dāng)賜號…… 連 笑曰:‘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?!渲x去?!币嘧鳌?知足不殆 ”。 漢 荀悅 《漢紀(jì)·宣帝紀(jì)二》:“太傅 疎廣 謂少傅 受 曰:‘吾聞“知止不辱,知足不殆”,功成名遂而身退,天之道也?!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圣治(聖治)
至善之治。亦用以稱頌帝王之治跡。莊子·天地:“官施而不失其宜,拔舉而不失其能,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,行言自為而天下化,手撓顧指,四方之民莫不俱至,此之謂圣治?!?清 唐孫華 《進(jìn)呈御覽詩一百韻》:“圣治今無外,王師古有征。”
《漢語大詞典》:行至
到達(dá)。古今小說·明悟禪師趕五戒:“行至十歲來,五經(jīng)三史,無所不通?!?br />謂行為臻于至善之境。荀子·子道:“言要則知,行至則仁。既知且仁,夫惡有不足矣哉!”
《漢語大詞典》:平格
公正至善。書·君奭:“公曰: 君奭 !天壽平格,保乂 有殷 ?!?孔穎達(dá) 疏:“ 殷 之先王有平至之德,故能安治 有殷 。” 明 張居正 《翰林為師相高公六十壽序》:“蓋公向之所言,無一不售者,公信可謂平格之臣已?!?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一:“上有壽考之圣人,下即有平格之碩輔?!?/div>
分類:公正至善
《漢語大詞典》:平至
謂公平至善。《書·君奭》“天壽平格” 孔 傳:“言天壽有平至之君,故安治 有殷 。” 孔穎達(dá) 疏:“平謂政教均平,至謂道有所至也?!?/div>
分類:公平至善
《漢語大詞典》:無動為大(無動爲(wèi)大)
以不變動為至善?!盁o為而治”的一種政治主張。 漢 賈誼 新書·孽產(chǎn)子:“今也平居則無茈施,不敬而素寬,有故必困。然而獻(xiàn)計(jì)者類曰:‘無動為大’耳?!?梁啟超 《張博望班定遠(yuǎn)全傳》:“偉哉此言,此實(shí)民族主義之精神,而國家所恃以立于物競天擇之域者,而豈后世迂儒退守畏葸,疲軟茍且,懐抱一‘無動為大’之劣根性者所能夢也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瑪自達(dá)神(瑪自達(dá)神)  拼音:mǎ zì dá shén
祆教的主神。代表至善者、創(chuàng)造者、世界審判者。象徵光和光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