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(guān)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《國語辭典》:解悟  拼音:jiě wù
了解領(lǐng)悟?!侗笔?。卷九二。恩幸列傳。和士開》:「解悟捷疾,為同業(yè)所尚?!埂段饔斡洝返谌兀骸改情L老聽說,一時(shí)解悟,明徹真言,滿心歡喜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開悟(開悟)  拼音:kāi wù
1.開通覺悟?!妒酚?。卷六八。商君傳》:「吾說公以帝道,其志不開悟矣?!埂端问?。卷四三七。儒林傳七。程迥傳》:「釋經(jīng)訂史,開悟后學(xué)?!?br />2.佛教用語。指修行人證知現(xiàn)象沒有真實(shí)性的經(jīng)驗(yàn)。唐。實(shí)叉難陀譯《大方廣佛華嚴(yán)經(jīng)》卷四:「十方普現(xiàn)大神通,一切眾生悉開悟。」
《漢語大詞典》:解寤
猶解悟。《方言》第一“黨、曉、哲,智也” 晉 郭璞 注:“黨,朗也。解寤貌?!?/div>
分類:解悟郭璞
《漢語大詞典》:得解
謂獲得鄉(xiāng)薦。 宋 趙彥衛(wèi) 《云麓漫鈔》卷四:“官府多用申解二字……士人獲鄉(xiāng)薦亦曰得解?!?span id="y2fi5s1" class="book">《宋史·選舉志二》:“時(shí)諸道貢籍多燬於兵,乃詔轉(zhuǎn)運(yùn)司令舉人具 元符 以后得解、升貢、戶貫、三代、治經(jīng),置籍于禮部,以稽考焉。”參閱文獻(xiàn)通考·選舉三。
《國語辭典》:求解  拼音:qiú jiě
1.請求解除禍難?!妒酚?。卷七五。孟嘗君傳》:「囚孟嘗君,謀欲殺之。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?!埂缎咽篮阊?。卷二九。盧太學(xué)詩酒傲王侯》:「卻說汪知縣幾日間連接數(shù)十封書札,都是替盧楠求解的?!?br />2.求得明白、解悟。南朝宋。謝靈運(yùn) 辨宗論:「同游諸道人,并業(yè)心神道,求解言外?!?br />3.請求解答?!冻蹩膛陌阁@奇》卷一九:「此間孀婦謝小娥示我十二字謎語,每來寺中求解。」
《漢語大詞典》:開析(開析)
(1).劈開。詩·陳風(fēng)·墓門:“墓門有棘,斧以斯之。” 毛 傳:“維斧可以開析之?!?br />(2).得到啟發(fā)和解悟。 漢 蔡邕 《太傅胡公碑》:“其誘人也,恂恂焉,怡怡焉,能使蒙惑開析,偽戾優(yōu)順,逸惰勤信?!?唐 張說 《中書令逍遙公墓志銘》:“其與人也,溫良善誘,仁恕多容,俾夫頑蔽開析,愎鷙擾從?!?br />(3).分析。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四:“既而上顧問之, 晦叔 方為之開析可否,語簡而當(dāng)?!?宋 葉適 《上寧宗皇帝札子》之三:“自非守臣開析利害,達(dá)於圣聰,而陛下惻然主張,特發(fā)圣訓(xùn),厥弊無由可革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啞羊(啞羊)
佛教語。喻指至愚不知解悟之人。 章炳麟 《〈頻伽精舍??蟛亟?jīng)〉序》:“ 金山 宗仰上人 向以禪定蟄居退閒,愍今之沙門,喜離文字,而談實(shí)相,末流猥雜,不自墮於啞羊,則恣意為矯亂論。” 蘇曼殊 《斷鴻零雁記》第十三章:“嗟乎!望吾慈母切勿驅(qū)兒作啞羊可耳?!眳⒁姟?啞羊僧 ”。
《漢語大詞典》:啞羊僧(啞羊僧)
佛教語。指不知解悟的僧人。大智度論卷三:“云何名啞羊僧?雖不破戒,鈍根無慧,不別好丑,不知輕重,不知有罪無罪,若有僧事,二人共諍,不能斷決,默然無言,譬如白羊,乃至人殺,不能作聲,是名啞羊僧?!?清 錢謙益 《葉九來〈鋤經(jīng)堂詩〉序》:“余今為啞羊僧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解空人
解悟萬法皆空的人。指高僧。 唐 賈島 《哭柏巖禪師》詩:“自嫌雙淚下,不是解空人?!?宋 梅堯臣 《答來上人春日即事》詩:“如何異鄉(xiāng)感,卻出解空人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啞羊僧(啞羊僧)
佛教語。指不知解悟的僧人。大智度論卷三:“云何名啞羊僧?雖不破戒,鈍根無慧,不別好丑,不知輕重,不知有罪無罪,若有僧事,二人共諍,不能斷決,默然無言,譬如白羊,乃至人殺,不能作聲,是名啞羊僧?!?清 錢謙益 《葉九來〈鋤經(jīng)堂詩〉序》:“余今為啞羊僧。”
《國語辭典》:解鈴還須系鈴人(解鈴還須繫鈴人)  拼音:jiě líng hái xū xì líng rén
系在老虎脖子的金鈴只有系上去的人能解下來。典出明。瞿汝稷《指月錄。卷二三。六祖下第十世。法燈禪師》。比喻由誰制造出來的事端、問題需要當(dāng)事人去解決。如:「解鈴還須系鈴人,心病還得心藥醫(yī),這件事仍須他出面去解決?!?/div>
解悟
【佛學(xué)大辭典】
(術(shù)語)會(huì)得道理也。法華經(jīng)提婆品曰:「無量眾生,聞法解悟?!固叫浺辉唬骸杆旖?jīng)三載,冥加悟解?!箞A覺大疏上之二曰:「先悟后修為解悟,先修后悟?yàn)樽C悟?!棺阽R錄三十六曰:「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,若因修而悟即是證悟?!苟U源諸詮三曰:「若因悟而修,即是解悟?!?/div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