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《國語辭典》:齊口(齊口)  拼音:qí kǒu
1.異口同聲。《晉書。卷五五。張載傳》:「而世主相與雷同齊口,吹而喣之,豈不哀哉!」
2.馬、驢等牲口長滿六個牙齒,稱為「齊口」?!缎咽酪鼍墏鳌返谄呔呕兀骸概H褐杏袀€才齊口的犍牛,突然跑到楊司徒轎前,跪著不起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格議(格議)
(1).擱置的建議。續(xù)資治通鑒·宋仁宗慶歷二年:“始, 堯臣 還自 陜西 ,請先備 涇原 ,弗聽。及 葛懷敏 敗,帝思其言,故復遣 堯臣 往。於是前所格議,多見施行。”
(2).議論相悖。 清 傅維麟 《明書·亂賊傳》:“先是 鐘 以總制軍務至當臨 俊 , 俊 負知材不肯下,兩相格議,進止不速,致 廷瑞 等得招集散亡,勢復大振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懷疑論(懷疑論)  拼音:huái yí lùn
一種哲學知識論上的學說。與獨斷論相對,否認知識的可能。近代哲學家持此種理論者,以休謨?yōu)樽钪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反證法  拼音:fǎn zhèng fǎ
一種證明定理的方法。先提出和定理中的結論相反的假定,然后從這假定中得出和已知條件相矛盾的結果來,這樣就否定原來的假定而肯定了定理,稱為「反證法」。也稱為「歸謬法」。
《國語辭典》:歸謬法(歸謬法)  拼音:guī miù fǎ
為證明某一命題成立,先提出與此命題相反的假設,再從這個假設中得出和已知條件相矛盾的結果,以否定此假設而肯定原來的命題。也稱為「反證法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