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(guān)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蔣偕 朝代:北宋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?—1052 【介紹】: 宋華州鄭縣人,字齊賢。第進(jìn)士。補(bǔ)韶州司理參軍,改大理寺詳斷官。陜西用兵,數(shù)上書論邊事。遷同州通判,計置陜西錢糧。以龐籍、范仲淹薦,為環(huán)慶路兵馬都監(jiān)。歷知汾、涇、原州,涇原路鈐轄。羌人諸部為寇,偕邀擊,大勝,遷華州兵馬鈐轄。后又歷知數(shù)州。儂智高兵圍廣州,偕馳援,遭敵夜襲,死。
劉孝賢 朝代:北宋

人物簡介

簡介
景祐三年(1036)任江陰軍知軍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00—1069 【介紹】: 宋鄆州須城人,字仲賢。梁固弟。仁宗景祐間進(jìn)士。初以父蔭授秘書省正字。及登第,知淮陽軍,奏減京東預(yù)買細(xì)百三十萬。累官樞密副使、參知政事。契丹欲易國書稱南北朝,適力言不可。進(jìn)同平章事、集賢殿大學(xué)士。尋為御史所劾,罷知鄭州,徙永興軍。改知并州,悉復(fù)西夏所侵地六百里。卒謚莊肅。
全宋文·卷五九一
梁適(一○○一——一○七○),字仲賢,鄆州須城(今山東東平)人,顥子。真宗時,以父授秘書省正字。仁宗時更舉進(jìn)士,知淮陽軍。召為審刑詳議官,拜右正言。進(jìn)知制誥、樞密直學(xué)士、翰林學(xué)士,歷知兗、延、澶、秦等州?;实v元年,除給事中、樞密副使;三年,拜參知政事;五年,授禮部侍郎、同平章事、集賢殿大學(xué)士。至和元年,為御史所彈,罷相,出知鄭州,復(fù)加觀文殿大學(xué)士、知秦州,徙永興軍、并州、河陽,以太子太保致仕,進(jìn)太傅。熙寧三年卒,年七十。謚莊肅。有集三十卷。《宋史》卷二八五有傳。
鄒長孺 朝代: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邵武軍泰寧人,字齊賢。篤志問學(xué),仁宗時預(yù)太學(xué)試,居上第。聞父喪,哀毀逾禮,自京師至家三千余里,跣足掃廬。有司以八行舉,不應(yīng)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04—1083 【介紹】: 宋洛陽人,字彥國。仁宗天圣八年舉茂才異等。慶歷二年為知制誥,使契丹,力拒其割地之挾索,然許增歲幣。三年,遷樞密使,與范仲淹等推行“慶歷新政”。至和二年,拜中書門下平章事,務(wù)守成,號賢相。神宗問邊事,曰“愿二十年口不言兵”。次年拜相。與王安石政見不合,出判亳州,復(fù)以抵制青苗法被劾降官。以韓國公致仕。卒謚文忠。有《富鄭公詩集》。
全宋詩
富弼(一○○四~一○八三),字彥國,河南(今河南洛陽)人。仁宗天圣八年(一○三○)舉茂才異等,授簽書河陽判官。通判絳州,遷直集賢院,開封府推官、知諫院。慶歷二年(一○四二),為知制誥。三年,拜樞密副使,與杜衍、范仲淹等主持慶歷新政。四年,出知鄆州。歷知青、鄭、蔡、河陽、并等州府。至和二年(一○五五),召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。英宗即位,為樞密使。居二年,出判揚(yáng)州,封祁國公,進(jìn)封鄭。神宗熙寧元年(一○六八),徙判汝州。二年,以左仆射、門下侍郎拜同平章事。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,出判河南,改亳州。后因阻青苗法受責(zé),求歸洛陽養(yǎng)疾,不久即致仕。元豐六年卒,年八十。有奏議、安邊策、文集等,今存《富鄭公集》一卷?!?a target='_blank'>宋史》卷三一三有傳?!「诲鲈?,以影印清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所收《兩宋名賢小集》卷四九《富鄭公集》為底本,酌校他書引詩。另從《伊川擊壤集》等書中輯得集外詩若干,編于卷末。
全宋文·卷五九九
富弼(一○○四——一○八三),字彥國,河南洛陽(今河南洛陽)人。天圣八年,舉茂材異等,授將作監(jiān)丞,遷直集賢院、知諫院、史館修撰。慶歷二年,知制誥,糾察在京刑獄,曾兩使契丹。次年,拜樞密副使。至和二年,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。嘉祐六年,以母憂去位。英宗立,召拜樞密使,封祁國公,進(jìn)封鄭。熙寧二年,以左仆射、門下侍郎同平章事。時王安石用事,弼與之不合,求退,以同平章事出判河南,改亳州。復(fù)以詆青苗法被劾,以仆射判汝州。遂請老,拜司空,進(jìn)韓國公致仕。元豐六年卒,年八十,贈太尉,謚文忠。弼諳熟邊事,與范仲淹分主西、北邊務(wù),又嘗與仲淹推行「慶歷新政」。有奏議十二卷、劄子十六卷等,今存《富鄭公詩集》一卷。見《范忠宣集》卷一七《富鄭公行狀》,《東坡集》卷三七《富鄭公神道碑》,《韓南陽集》卷二九《富文忠公墓志銘》,《宋史》卷三一三本傳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07—1072 【介紹】: 名或作幾復(fù)。宋撫州臨川人,字希賢。神宗元豐八年進(jìn)士。與弟季中復(fù)皆有文名。知建昌縣,值歲旱,推行賑濟(jì),以什伍之法計口給粟,全活甚多,計使錄其法而推行他邑。改知崇陽,百姓感其善政而祠之。后通判南劍州,官至朝奉郎知渠州。平生篤于學(xué)問,博覽群書,為文師韓愈、歐陽修。
童志賢 朝代:北宋

人物簡介

簡介
皇祐元年(1049)任潮州知州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14—1044 【介紹】: 宋廬州合肥人,字審賢。楊察弟。仁宗慶歷二年進(jìn)士第一。授將作監(jiān)丞。通判潁州,未至官,遭母喪,以病羸卒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15—1093 【介紹】: 宋越州新昌人,字圣咨。石待旦從子。仁宗慶歷二年進(jìn)士。試秘書省校書郎。為天臺令,有母訟子逆者,牧之訓(xùn)敕之,遂為善良。時與王安石、陳襄,號江東三賢宰。改著作佐郎。歷知二縣,通判二州,入為越王宮太學(xué)教授,監(jiān)在京曲院,官至知溫州。致仕優(yōu)游十余年卒。在溫酬唱篇詠,集為《永嘉唱和》。有《易論解經(jīng)訓(xùn)傳》及雜文歌詩等。
全宋詩
石牧之(一○一五~一○九三),字圣咨,越州新昌(今屬浙江)人。仁宗慶歷二年(一○四二)進(jìn)士。歷知江寧、鹽城、雍丘三縣,通判溫、湖、舒、建四州。入為越王宮太學(xué)教授。后以尚書都官郎中知溫州。哲宗元祐八年卒,年七十九。事見《蘇魏公集》卷五五《石君墓碣銘》。
宋登科記考
字圣咨。越州新昌縣(今浙江紹興新昌)人。慶歷二年(1042年)進(jìn)士。朝議大夫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16—1082 【介紹】: 宋僧。永嘉人,字潛道。俗姓何。真宗天禧二年受具戒,屢依高僧,四主名剎。多才藝,工詩,字畫有法。賜號圓通大師。
全宋詩
釋懷賢(一○一六~一○八二),字潛道,賜號圓通,俗姓何,溫州永嘉(今浙江溫州)人。真宗天禧二年(一○一八)落發(fā)受戒。后屢依高僧,四主名剎。神宗元豐五年卒,年六十七。所著詩頌文集凡五卷及《稚耄典記》一篇,已佚。事見《淮海集》卷三六《圓通禪師行狀》。
補(bǔ)續(xù)高僧傳·習(xí)禪篇
金山龍游寺。圓通禪師。諱懷賢。字潛道。溫州永嘉何氏子。在襁褓中。能合掌僧坐。四歲從嗣仁社主。出家受戒。有講席輒往聽。盡得其學(xué)。及長嘆曰。說食能飽人乎。別社主。去遍參。最后見達(dá)觀穎于潤之因圣。初師從瑞新禪師游頗久。具知宗門承襲賓主之說。自謂無以復(fù)加。比至達(dá)觀會中。聞所開示類。皆世緣俗諦。非談諧嵬??。則罵詈不已。心竊陋之。乃潛詣?wù)墒?。請白曰。為人天師。?dāng)只說法。奈何預(yù)以世間事。且僧有過斥去則已。何足追罵至累日乎。觀頷而不答。師因此省悟。初開法于太平隱靜。嗣主金山。金山當(dāng)孔道。客至無虛日。師頗厭之。熙寧元年。遂謝事。隱于金牛山。山去丹陽數(shù)十里。人跡罕。至庭養(yǎng)猿鶴孔雀鸚鵡白鷴。皆就掌取食。號五客。各為一詩。贈之士大夫。欲相見者。就山中訪焉。廬山之圓通。明州之雪竇。相次堅懇。各住一年。雪竇至。前后二十年間。三請乃赴。其行由海道。遇大風(fēng)。漂至慈溪東岸。舟破。從者多人皆散走。師獨(dú)安坐水中不動。以元豐五年九月甲午。示滅于金牛。壽六十七。臘六十三。弟子覺澄等。塔全身于西隴淮海。秦少游觀為師狀曰。師操行卓越。而遇人有恩意。雖對賓客。未嘗與眾異饌。夜輒從眾僧寢于堂中。不入丈室。雅性樂施。所得金錢繒帛。率緣手盡。又多才藝。工于詩字畫有法。閒居絕口。不掛事事。雖交至錯出。處之晏然。無不集者當(dāng)時賢士大夫聞其風(fēng)。皆傾意愿與之游。始用參知政事高公若訥奏。賜紫方袍。又用節(jié)度使李公端愿。奏賜號圓通大師。凡十被請從之者四。皆天下名山巨剎。道化方行。輒托事隱去。州郡雖欲挽而留之。不可得也。弟子五十有五人。所著詩頌文集。凡五卷。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處之跡一篇。號稚耄典記。以自見云。
新續(xù)高僧傳·雜識篇第十之一
釋懷賢,字潛道。姓何氏,溫州永嘉人也。兒時夙根萌發(fā),常合掌僧坐,父母異之。時郡之西山有僧嗣仁,修西方白蓮凈觀,行甚高,眾多歸之,號“嗣仁社主”,乃以賢從社主出家。天禧二年,普度天下僧,遂落發(fā)。受具戒時,年十四也。賢既得法器,又仰高規(guī),藝行日進(jìn),同侶無與比。有講肄,輒往聽受。久之,盡傳其學(xué)??婚L懷,有志四方,辭仁遠(yuǎn)參,所至處,延居上游,最后見達(dá)觀禪師曇穎于潤之因圣,遂得法焉?;视映?,潤守王公珙雅聞賢敏悟,乃見禮請,傳法甘露。而太平繁昌又以隱靜相召,賢以甘露頗近城市,隱靜僻在深山,遂從太平繁昌之請。初賢從瑞新游十有二年,具知宗門,承襲賓主之事。比至達(dá)觀會中,聞所開示,類皆世緣俗諦,或雜以委瑣恢奇之言。又嘗以事斥一僧去,每升座輒追論前事,矢口謾罵,累日不休。賢心陋之,乃潛詣?wù)墒?,請達(dá)觀曰:“為人天師,當(dāng)只說法,奈何預(yù)以世俗間事,且僧有過,斥去則已,何足重辱?”達(dá)觀頷而不答,賢亦因此省悟,居隱靜七年,王公移守金陵,復(fù)召以清涼,辭不赴。明年,達(dá)觀自明州雪竇徙金山之龍游。州人乃以雪竇召賢,既行,道過龍游,留一月。會達(dá)示寂,潤之衣冠緇素因以狀詣郡,請止賢繼焉。而龍游主者故事,當(dāng)稟命朝廷,郡守以白部使者,上之,報可。龍游自火災(zāi)之后,棟宇灰燼,瑞新禪師實中興之,未既而卒。賢述其事,積勤八載,殿堂廊廡,燦然具備,今宮宇之盛,冠絕淮海。雖始于新,多成于賢。然其地當(dāng)長江下游,帆穡迅至,游客登臨,日不暇給,賢頗厭之。熙寧元年,遂謝去,隱于金牛山,去丹陽縣數(shù)十里,人跡?至,庭養(yǎng)猿、鶴、孔雀、鸚鵡、白鷴,皆就掌取食,號“五客”,各為一詩贈之。士大夫欲相見者,就山中訪焉。三年,劉公述商守九江,招賢主圓通,賢聞匡廬山水幽秀,得疏欣然,題詩壁間,有“歲晚當(dāng)期返竹門”之句,示不久留也。居匡廬山下一年,果謝去,復(fù)還金牛。明州復(fù)以雪竇來請,固以疾辭。史官刁公約謂賢曰:“雪竇東南名山,明覺、達(dá)觀相繼居其地,二十年間,請者三至,可謂勤矣。今又不赴,無乃孤其望乎。”賢素善刁公,從之乘舟,遵海北轉(zhuǎn)海門,遇大颶卒起,風(fēng)檣摧敗,黑夜漂泊至慈溪東岸,觸礁舟破,從者百馀人皆散走,賢獨(dú)淹坐水中,從者還救,乃免。居雪竇一年,復(fù)謝去,還金牛。以元豐五年九月甲午示寂,壽六十有七,臘五十三,葬于金牛之西壟,累墳為塔。秦少游狀其行。賢操行卓越,遇人有恩,雖對賓客,未嘗與眾異饌,雅好施予,所得金錢繒帛率以散眾,人多歸之。又多才藝,工于詩,字畫有法,當(dāng)時賢士大夫皆傾意愿與之游。以參知政事高若訥奏,賜紫。復(fù)以節(jié)度使李端愿奏,賜號“圓通大師”。凡十被請,從之者四,皆天下名山巨剎,道化方行,輒托事隱去,州郡雖欲挽留不可得。弟子五十有五人,所著詩頌文集,凡五卷。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處之跡一篇,號《稚耄典記》,以自見云。
李惟賢 朝代: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宋潞州上黨人,字寶臣。李昭亮子。以父蔭補(bǔ)三班奉職。歷閤門祗候、通事舍人、西上閤門使,累遷榮州團(tuán)練使、知冀州。善宣辭令,習(xí)朝儀,仁宗頗愛之。官終四方館使。
全宋文·卷九三八
李惟賢,字寶臣,上黨(今山西長治)人,外戚李昭亮子。以父蔭為三班奉職,轉(zhuǎn)閤門祗候、通事舍人?;实v初為東上閤門副使、廣濟(jì)軍都監(jiān),遷西上閤門使。領(lǐng)高州刺史,知莫州。召還,提舉諸司庫務(wù),領(lǐng)榮州團(tuán)練使,知冀州。徙恩州,終四方館使。惟賢習(xí)朝儀,善辭令,仁宗頗愛之。見《宋會要輯稿》儀制一之一九、崇儒六之八,《宋史》卷四六四有傳。

人物簡介

全宋詩
楊異,字叔賢,眉州青神(今屬四川)人。與陳希亮相繼為進(jìn)士(《宋史》卷四二六《張逸傳》)。嘗為荊州幕,后改知郁林(《湘山野錄》卷上)。仁宗嘉祐五年(一○六○)至八年為都官員外郎(《永樂大典》卷八六四七引《衡州府圖經(jīng)志》)。
章汝賢 朝代:北宋

人物簡介

簡介
熙寧六年(1070)任婺州知州。
蕭汝賢 朝代:北宋

人物簡介

全宋文·卷一七○一
蕭汝賢,神宗時內(nèi)侍,熙寧四年為麟府路走馬承受。見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二一九、二二一。
車好賢 朝代:北宋

人物簡介

全宋文·卷二○二七
車好賢,河南(今河南洛陽)人,元豐中守奉天縣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