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(guān)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檢索結(jié)果:全部 6分類詞匯 5其它 1
《漢語大詞典》:東陽(東陽)
(1).古邑名。 春秋 魯 地。在今 山東省 費(fèi)縣 境。左傳·哀公八年:“ 吳 師克 東陽 而進(jìn),舍於 五梧 ?!?br />(2).古邑名。 春秋 齊 地。在今 山東省 臨胊縣 境。左傳·襄公六年:“四月, 晏弱 城 東陽 而遂圍 萊 ?!?杜預(yù) 注:“ 東陽 , 齊 竟上邑?!?br />(3).古邑名。 戰(zhàn)國 楚 地。在今 江蘇省 盱眙縣 境。國語·楚語上:“若資 東陽 之盜使殺之,其可乎?” 韋昭 注:“ 東陽 , 楚 北邑?!?br />(4).古地區(qū)名。 春秋 晉 地。相當(dāng)今 河北省 太行山 以東 邢臺 、 邯鄲 一帶。左傳·昭公二十二年:“六月, 荀吳 略 東陽 ?!?杜預(yù) 注:“ 東陽 , 晉 之 山 東邑, 魏郡 廣平 以北?!?br />(5).古地區(qū)名。 戰(zhàn)國 趙 地。韓非子·初見秦:“以 代 、 上黨 不戰(zhàn)而畢為 秦 矣, 東陽 、 河 外不戰(zhàn)而畢反為 齊 矣。” 陳奇猷 集釋引 鮑彪 曰:“ 東陽 屬 清河 ;河外, 滹沱河 之外?!?br />(6).指 漢 東陽侯 張相如 。漢書·賈誼傳:“於是天子議以 誼 任公卿之位。 絳 、 灌 、 東陽侯 、 馮敬 之屬盡害之?!?顏師古 注:“ 東陽侯 , 張相如 也?!?唐 皮日休 《悼賈》:“上既悅而欲大用兮,遭 絳 灌 與 東陽 ,道既擯兮何明,乃出傅於 沅 湘 ?!?br />(7).指 南朝 梁 沈約 。因其曾為 東陽 守,故稱。 宋 曹組 《驀山溪·梅》詞:“孤芳一世,供斷有情愁,消瘦損, 東陽 也,試問花知否?” 元 袁易 《臺城路》詞:“風(fēng)流漸懶,但詩惱 東陽 ,病添 中散 ?!眳⒁姟?東陽銷瘦 ”。
(8).復(fù)姓。 南朝 宋 有 東陽無疑 。
《漢語大詞典》:東陽銷瘦(東陽銷瘦)
梁書·沈約傳:“﹝ 沈約 ﹞ 永明 末,出守 東陽 ……百日數(shù)旬,革帶常應(yīng)移孔;以手握臂,率計(jì)月小半分。”原謂 沈約 因操勞日漸消瘦,后以“東陽銷瘦”為形容體瘦的典故。 宋 賀鑄 《滿江紅·傷春回》詞:“誰念 東陽 銷瘦骨,更堪白苧衣衫薄?!币嘧鳌?東陽瘦體 ”、“ 東陽瘦 ”。 元 喬吉 《雙調(diào)行香子·題情》套曲:“ 東陽 瘦體, 潘岳 蒼顏,我怕春歸,愁日永,捱更闌?!?清 納蘭性德 《采桑子·又塞上詠雪花》詞:“誰憐辛苦 東陽 瘦,也為春慵,不及芙蓉,一片幽情冷處濃。”
《國語辭典》:曾參(曾參)  拼音:zēng shēn
人名。(西元前505~前436)字子輿,春秋時魯國武城(在今山東省費(fèi)縣西南)人。曾點(diǎn)之子,為孔子弟子。性至孝,相傳《大學(xué)》為其所述;又作《孝經(jīng)》,以其學(xué)傳子思,子思傳孟子。后世尊稱為「宗圣」、「曾子」。
《漢語大詞典》:顓臾(顓臾)
古國名。故址在今 山東省 費(fèi)縣 西北。左傳·僖公二十一年:“ 任 、 宿 、 須句 、 顓臾 、 風(fēng) 姓也,實(shí)司 大皥 與 有濟(jì) 之祀,以服事諸夏?!?杜預(yù) 注:“ 顓臾 在 泰山 南 武陽縣 東北?!?清 曹寅 《過沂水有懷芷園弟》詩:“寒事 顓臾 早,征軺 沂水 初?!?章炳麟 《封建考》:“ 於周 亦有 任 、 宿 、 須句 、 顓臾 ,實(shí)祀 有濟(jì) ,蓋佌諸侯。”
《漢語大詞典》:冠石
(1).以三石為足而矗立于地的大石。古人認(rèn)為是將有天子興于民間的一種祥瑞。《漢書·劉向傳》:“物盛必有非常之變先見,為其人微象。 孝昭帝 時,冠石立於 泰山 ,仆柳起於 上林 。而 孝宣帝 即位?!?顏師古 注引 臣瓚 曰:“冠山下有石自立,三石為足,一石在上,故曰冠石也?!?span id="cpi8cxi" class="book">《三國志·魏志·公孫度傳》:“時 襄平延里 社生大石,長丈餘,下有三小石為之足?;蛑^ 度 曰:‘此 漢宣帝 冠石之祥。’”參閱漢書·眭弘傳。
(2).山名。今名 聰山 ,在 山東省 費(fèi)縣 西北。漢書·地理志上:“ 冠石山 , 治水 所出?!?span id="jnadgku" class="book">《清史稿·地理志八》:“﹝ 沂州府 費(fèi)縣 ﹞西北: 聰山 , 浚水 出。即《地理志》‘ 南武陽 冠石山 治水 ’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大沫崓
山名。一名 柱子崓 。在 山東 費(fèi)縣 西南。 金宣宗 貞祐 三年(公元1215年),紅襖軍首領(lǐng) 劉二祖 與 金 兵大戰(zhàn)于 大沫崓 ,失敗被俘,就義于此。見金史·宣宗紀(jì)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