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目足仙
【佛學大辭典】
(人名)Aks!apa%da,因明派之開祖。
白足
【佛學大辭典】
(雜語)沙門曇始,關中人,以鳩摩羅什為師,多異跡,足白于面,雖跣涉泥水,未嘗沾濕,時稱為白足和尚。見高僧傳及雞蹠集。后因謂僧為白足。劉禹錫詩曰:「都人禮白足?!估钌屉[詩曰:「白足禪僧思敗道?!?/div>
白足和尚
【佛學大辭典】
(雜語)(參見:白足)。
白足
【佛學大辭典】
(雜語)沙門曇始,關中人,以鳩摩羅什為師,多異跡,足白于面,雖跣涉泥水,未嘗沾濕,時稱為白足和尚。見高僧傳及雞蹠集。后因謂僧為白足。劉禹錫詩曰:「都人禮白足。」李商隱詩曰:「白足禪僧思敗道。」
白足阿練
【佛學大辭典】
(雜語)即白足和尚。法苑珠林謂之白足阿練。(參見:白足)
白足
【佛學大辭典】
(雜語)沙門曇始,關中人,以鳩摩羅什為師,多異跡,足白于面,雖跣涉泥水,未嘗沾濕,時稱為白足和尚。見高僧傳及雞蹠集。后因謂僧為白足。劉禹錫詩曰:「都人禮白足?!估钌屉[詩曰:「白足禪僧思敗道?!?/div>
至德具足益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言信彌陀而念佛者,于現(xiàn)世具足無上之功德也?,F(xiàn)世十種益之一。
【佛學常見辭匯】
謂信仰阿彌陀佛而念佛的人,現(xiàn)世就能具足無上的功德。
同時具足相應門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十玄門之一。
【三藏法數】
謂舉一法時,頓具一切諸法。一法既具,法法亦然,交互同時,皆得相應,具足圓滿。經云:一切法門無盡海,同會一法道場中。是也。
多足
【佛學大辭典】
(雜名)有情之有多足者,如蜈蚣等是也。心地觀經二曰:「無足二足及以多足眾生中尊?!硅べふ摪耸唬骸笩o足有情者,如蛇等。二足有情者,人等。四足有情者,如牛等。多足有情,如百足等。」
行足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譬喻)譬智慧為目,譬修行為足。玄義二上曰:「因于智目,起于行足?!雇略唬骸钢悄啃凶悖角鍥龀??!?/div>
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佛之十號也。(參見:十號)
如意足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(參見:四如意足)
【佛學常見辭匯】
(參見:四如意足)
四如意足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又名四神足。為三十七科道品中次四正勤所修之行品。四種之禪定也。前四念處中修實智慧,四正勤中修正精進,精進智慧增多,定力小弱,今得四種之定以攝心,則定慧均等,所愿皆得,故名如意足,又名神足。如意者如意而得也。為六通中之身如意通。又總曰六通,是定所生之果也。足者所依之義,如身依足而立。又六通等之如意,依此四種之定而起,故名定為足,又神者靈妙之德,此定為能生靈妙果德之所依,故名足。智度論十九曰:「問曰:四念處四正勤中已有定,何以故不名如意足?答曰:彼雖有定,智慧精進力多,定力弱故,行者不得如意愿。四種定者:欲為主得定,精進為主得定,心為主得定,思惟為主得定?!谷凰娜缫庾阒Q目,異說頗多,智度論及法界次第,列欲,精進,心,思惟,輔行七列欲,精進,一心,思惟,是同一也。俱舍論則列欲勤心觀,四教儀則列欲念心慧。俱舍光記二十五曰:「此四者依加行而立名:一欲神足,欲于加行位起此定,依欲之力,故定引發(fā)而起。二勤神足,于加行位勤修此定,依勤之力,故定引發(fā)而起。三心神足,于加行位,一心專住依心之力,故定引發(fā)而起。四觀神足,于加行位觀察理,依觀之力,故定引發(fā)而起。加行位中雖有多法,而此四法資益最勝,故從此四者而名。」俱舍論二十五曰:「何緣于定立神足名,諸靈妙德所依止故。(中略)神謂受用種種神境,分一為多,乃至廣說。足謂欲等四三摩地,此中佛說定果名神,欲等所生等持名足?!?br />【佛學常見辭匯】
又名四神足,原系四種禪定,謂修此四者,則能如意開發(fā)神通。一、欲如意足,謂修道趣果的欲望增進。二、念如意足,謂念念一心,住于正理。三、進如意足,謂精進直前,功無間斷。四、慧如意足,謂真照離妄,心不散亂。
【佛學次第統(tǒng)編】
名四神足。前之四念處中,修實智慧。四正勤中,修正精進。精進智慧增長,定力小故。今得四種之定以攝心,則定慧均等,所愿皆得,故名如意足。
一、欲 欲如意足。欲者希向慕樂,莊嚴彼法,故名為欲。謂凡所修習一切諸法,若無樂欲之心,事必不遂。若能樂欲,所愿皆得,是為欲如意足。
二、念 念如意足。念者專注彼境,一心正住,故名念。謂若非一心,觀法斷絕,若能一心,所愿皆得,是為念如意足。
三、進 精進如意足。精進者,無雜曰精,無間曰進。謂惟專觀理,使無間雜,故曰精進。凡所修習一切諸法,若無精進,事必不成。若能精進,所愿皆得,是為精進如意足。
四、慧 思惟如意足。思惟者,思惟彼理,心不馳散也。謂凡所修習,若能思惟,所愿皆得,是為思惟如意足。
【三藏法數】
(出法界次第)
〔一、欲如意足〕,欲者,希向慕樂,莊嚴彼法,故名為欲。謂凡所修習一切諸法,若無樂欲之心,事必不遂;若能樂欲,所愿皆得,是為欲如意足。(莊嚴彼法者,謂修希即心,令四念處身受心法之觀成就也。)
〔二、念如意足〕,念者,專注彼境,一心正住,故名念。謂若非一心,觀法斷絕;若能一心,所愿皆得,是為念如意足。
〔三、精進如意足〕,精進者,無雜曰精,無間曰進。謂惟專觀理,使無間雜,故曰精進。凡所修習一切諸法,若無精進,事必不成;若能精進,所愿皆得,是為精進如意足。
〔四、思惟如意足〕,思惟者,思惟彼理,心不馳散也。謂凡所修習,若能思惟,所愿皆得,是為思惟如意足。
【三藏法數】
謂所修之法,如愿滿足也。一、欲如意足,謂希慕所修之法,如愿滿足也。二、精進如意足,謂于所修之法,專注一心,無有間雜,如愿滿足也。三、念如意足,謂于所修之法,記憶不忘,如愿滿足也。四、思惟如意足,謂心思所修之法,不令忘失,如愿滿足也。
具足戒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(參見:二百五十,戒)
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為比丘,比丘尼當受之戒,別解脫戒中之至極也。比丘為二百五十戒,比丘尼為五百戒(實為三百四十八戒),比丘之二百五十戒,為四波羅夷,十三僧殘,二不定,三十舍墮,九十波逸提,四提舍尼,百眾學,七滅諍。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,為八波羅夷,十七僧殘,三十舍墮,一百七十八波逸提,八提舍尼,百眾學,七滅諍。戒之總數,諸律不同。宜視后世之作為,然要嚴守佛陀制戒之意,專心保持比丘之面目,今對比四分,五分,南傳。則波逸提以下之細目,有如圖之相違。觀此可知戒之數目,指大數也。今所以名為具足者,非依已上之戒數。戒數惟標榜其緊要者,使由此于一切之境界離罪之意,故謂為具足戒。故若自數上言具足,則不得不言為無量。不依具足之戒數者,于藥師經,智度論等謂比丘尼戒為五百而知之也。行事鈔中之一曰:「問:律中僧列二百五十戒,戒本具之。尼則五百,此言虛實?答:兩列定數,約指為言。故諸部通言,不必依數。論其戒體,唯一無作。約境明相,乃量塵沙。且指二百五十,以為持犯蹊徑耳。律中尼有三百四十八戒,可得指此而為所防。今準智論云:尼受戒法,略則五百,廣說八萬。僧則略有二百五十,廣亦同尼律儀。」八宗綱要曰:「受具戒時,并得如此無量無邊等戒,量等虛空,境遍法界,莫不圓足,故名具足戒。」
【佛學常見辭匯】
具足圓滿之戒,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,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。
【佛學次第統(tǒng)編】
具足戒有二:一、比丘戒,二、比丘尼戒,共稱為二部律。此二部律,未受戒者,不許先知。佛有明制,本文但舉其數耳。
【三藏法數】
具足戒者,即二百五十戒也。謂波羅夷法,凡四條。(梵語波羅夷,華言極惡。)僧伽婆尸沙法,凡一十三條。(梵語僧伽婆尸沙,華言僧殘。謂犯此戒,如人被他斫殘,命雖未盡,形已殘廢故也。)不定法,凡二條。(謂比丘犯非法語,或以波羅夷法治之,或以僧伽婆尸法治之,或以波逸提法治之,故名不定也。)尼薩耆波逸提法,凡三十條。(梵語尼薩耆,華言舍。謂因財物等犯貪慢心,令舍入僧眾故。梵語波逸提,華言墮。謂不舍,當墮地獄也。)波逸提法,凡九十條。波羅提提舍尼法,凡四條。(梵語波羅提提舍尼,華言向彼悔。僧祇律云:此罪應對眾發(fā)露,故名向彼悔。)眾學戒法,凡一百條。(此等戒法,令比丘眾皆學,故名眾學也。)滅諍法,凡七條。(謂有諍事起,即應除滅,故名滅諍法。)此二百五十戒,是出家比丘所持,是名出家具足戒。(梵語比丘,華言乞士。)
【三藏法數】
謂菩薩持中道第一義諦戒,用中道慧,遍入諸法,無戒不備,是名具足戒。(第一義諦者,謂中道實相之理,無二無別,諦審不虛也。)
戒足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譬喻)戒者進趣佛道之要具,故以譬足。行事鈔上曰:「經云:若欲生天等必須護戒足?!官Y持記上一之三曰:「戒以足譬,頗符發(fā)趣之義?!?/div>
足目
【佛學大辭典】
(人名)Aks!apada,初說因明之仙人名。因明前記曰:「足目者相傳兩釋:一云:目者多,目者慧,以多起慧名為足目。二云:足腳也,足下有目名為足目。」入正理門論曰:「如是過類,足目所說。」
足指現(xiàn)土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佛之足指按地,按而現(xiàn)出凈土也。(參見:足指按地)。
足指按地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形容佛之神通。言其足觸處盡為黃金珍寶也。維摩經佛國品曰:「于是佛以足指按地,即時三千大千世界,若干百千珍寶嚴飾,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?!?/div>
足指按地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形容佛之神通。言其足觸處盡為黃金珍寶也。維摩經佛國品曰:「于是佛以足指按地,即時三千大千世界,若干百千珍寶嚴飾,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