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一喝商量
【佛學大辭典】
(公案)「臨濟問僧: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,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,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,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,汝作么生會?僧擬議,師便喝?!挂娕R濟錄,會元十一等。
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(jīng)
【佛學大辭典】
(經(jīng)名)一卷,隋阇那崛多譯。佛對彌勒說東方佛馀九方九佛之名號功德及神咒。
十個量等身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(參見:佛身)
【佛學大辭典】
(名數(shù))佛之法身,其量等于一切有為無為之諸法,今統(tǒng)收之為十三個而示之。此云十個者,探玄記三云:但此經(jīng)所明皆應十種,以顯無盡故。有七八十二等數(shù),皆增減云十。又慧影智論疏云:少過少減皆存大數(shù),今十三量等身言十者,依于此意也。(一)一切眾生量等身。(二)一切法量等身。(三)一切剎界等身。(四)一切三世量等身。(五)一切佛量等身。(六)一切語言量等身。(七)真如量等身。(八)法界量等身。(九)虛空界量等身。(十)無等界量等身。(十一)一切愿量等身。(十二)一切行者量等身。(十三)寂滅涅槃界量等身也。
佛身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Buddhaka%ya,證得無上正覺之佛陀身體也。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別??偯麨榉鹕怼?br />【佛學常見辭匯】
佛的身體,有法身、報身、化身等的分別。
【佛學次第統(tǒng)編】
佛身者,證得無上正覺之佛陀身體也。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別,總名為佛身。
入法界無量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十回向之第十位。(參見:回向)
三支比量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因明法也。以宗因喻之三分立比量也。比量者以因喻之二者,比知宗義也。
【佛學常見辭匯】
即宗、因、喻,為因明學(佛教的論理學)所講,是在與人辯論理法時用的。在辯論理法時,先立出自己的宗義,再用因來說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,然后再拿大家所共同承認的事物來作譬喻,來證明自己的立論不錯。
【三藏法數(shù)】
(出阿毗達磨雜集論)
比量者,謂以有為法與無為法比類而量度也。
〔一、立宗〕,宗,猶主也,要也。謂如五蘊等法,皆假因緣而生,實無自性,于中求我,決不可得。故對執(zhí)我論者,先說諸法無我也。(五蘊者,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也。)
〔二、立因〕,立因者,謂破執(zhí)有我者而立因也。若于五蘊等法施設實有我者,此之五蘊,既從眾緣而生,皆是生滅之法,蘊既生滅,我不成就。若離五蘊,而于馀處施設有我者,我無所因,我亦無用。是則皆無有我也。
〔三、立喻〕,立喻者,謂以別法喻所立法也。如于現(xiàn)在世施設實有過去相者,此現(xiàn)在相已生未滅,不應于已生未滅法中,施設過去已滅之相。若離現(xiàn)在而于馀處施設過去相者,然過去世相既滅壞,不應施設有相,此過去相不可得,以喻諸法皆不可得也。
三量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三量有二種:一、因明之三量:即現(xiàn),比,圣教,之三也。(參見:量)。二、就心心所量知所緣之境,而立三量之不同:一、現(xiàn)量,如鏡之對于物體。能緣之心,不為些之分別計度,量知現(xiàn)在之境者。如耳識之對于聲,眼識之向于色,是也。二、比量,于不現(xiàn)顯之境。比知分別而量知者。如見煙知有火。凡因明依第六意識之比量智而成也。三、非量,于現(xiàn)在之境與非現(xiàn)在之境,以逆亂之心錯分別取不實之事者。即以似現(xiàn)量似比量,而為非量也。就八識所知而分之,則第八識與眼等之五識唯為現(xiàn)量,第七識唯為非量,第六識通于三量。說見百法問答抄二。
【佛學大辭典】
(名數(shù))一現(xiàn)量,二比量,三圣教量,又曰至教量聲量正教量。尚有現(xiàn)量比量非量之三量。(參見:三字部三量)
【佛學常見辭匯】
1?,F(xiàn)量、比量、圣教量?,F(xiàn)量是在根境相對時,用不著意識思索就能夠直覺親證到的,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去了別色聲香味觸五塵的時候是;比量是比度而知,如遠見煙就知道彼處有火,聽到隔壁有說話的聲音,就知道里面有人是;圣教量又名圣言量,是因為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。2?,F(xiàn)量、比量、非量?,F(xiàn)量和比量如前所說,非量謂心心所緣境時,判斷錯誤,如見繩以為蛇,見月明以為天亮等是。
【佛學次第統(tǒng)編】
三量者:
一、現(xiàn)量 謂無分別,若有正智,于色等境,離名種等所有分別,現(xiàn)現(xiàn)別轉(zhuǎn),故名現(xiàn)量。
二、比量 謂于所比義,有正智生,了知有火,或無常等,是名比量。
三、非量 謂似現(xiàn)似比,總名非量。
一、似現(xiàn)量 有分別智,于境異轉(zhuǎn),名似現(xiàn)量。謂諸有智,了瓶衣等分別而生,由彼于義,不以自相為境界故,名似現(xiàn)量。
二、似比量 若似因智為先,所起諸似義智,名似比量。如于霧等,妄謂為煙,邪證有火,由彼邪因,妄起邪智,不能正解,是真之流而非真故,名似比量。
【三藏法數(shù)】
(出宗鏡錄)
〔一、現(xiàn)量〕,現(xiàn)即顯現(xiàn),量即量度,是楷定之義也。謂眼識乃至身識,對于顯現(xiàn)五塵之境,而能度量楷定法之自相,不錯謬故,是名現(xiàn)量。(五塵者,色塵、聲塵、香塵、味塵、觸塵也。)
〔二、比量〕,比即比類,謂以比類量度,而知有故。如遠見煙,知彼有火,是名比量。
〔三、圣教量〕,謂于圣人所說現(xiàn)量、比量之言教,皆不相違,定可信受,是名圣教量。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宗因喻之三支為比量,因明之作法為立量。
大無量壽經(jīng)
【佛學大辭典】
(經(jīng)名)無量壽經(jīng)二卷,在凈土三部經(jīng)中為最大本,故名。又略曰大經(jīng)。
五無量
【佛學大辭典】
(名數(shù))一身,二心,三智,四虛空,五眾生也。見大日經(jīng)六。相傳此五無量配于五佛。身為寶生佛,心為阿閦佛,智為無量壽佛,虛空為大日如來,眾生為不空成就佛。
五種比量
【佛學大辭典】
(名數(shù))五種之推理法也:一、相比量,就所見而推理其他也。顯揚圣教論十一曰:「隨其所有相貌相屬,或由現(xiàn)在及先所見推度境界,如以見幢故比知有車,以見煙故比知有火?!苟?、體比量,如由甲之體性而推乙,由一部之體而推理全部也。同上曰:「由現(xiàn)見彼自體性故,比類彼物不現(xiàn)見體,或現(xiàn)見一分自體比類馀分,如以現(xiàn)在比類去來?!谷?、業(yè)比量,由業(yè)作而推理業(yè)作者也。同上曰:「以作用比業(yè)所依,如(中略)見跡步寬長比知是象,身曳地行比知是蛇。」四、法比量,由一部之事而推理他之真理也。同上曰:「于一切相屬著法,以一比馀,如屬無常比知有苦,以屬苦故比空無我,以屬生故比有老法,云云。」五、因果比量,見因而推論其果,見果而推度其因也。同上曰:「因果相比,如見物行比有所至,見有所至比先有行,云云。」
【佛學常見辭匯】
五種的推理法,即一、相比量,即依照所見的去推理其他;二、體比量,如由甲之體性而推乙,由一部之體而推理全部;三、業(yè)比量,即由所造之業(yè)而推理其造作者;四、法比量,即由一部份的事而推理其他的真理;五、因果比量,即見因而推理其果,見果而推度其因。
【三藏法數(shù)】
(出顯揚圣教論)
比量者,謂思惟決擇推度境界定其理也。
〔一、相比量〕,謂隨其所有相貌相屬,或由現(xiàn)在及先所見,推度境界。如以見幢故,比知有車;以見煙故,比知有火。如是以王比國,以夫比妻,以角犎(音封,即橐駝也)比牛。以形軟發(fā)黑,輕舉色美,比知是少;以面皺發(fā)白等,比知是老。以具如來微妙相好,智慧寂靜,勝行辯才,比知如來應正等覺,具一切智。諸如是等,名相比量。
〔二、體比量〕,謂由現(xiàn)見彼自體性,故比類彼物不現(xiàn)見體,或現(xiàn)見一分自體,比類馀分。如以現(xiàn)在比類去來,或以過去比未來事,或以現(xiàn)近事比現(xiàn)遠事。又以一分成熟比馀熟分。如是等類,名體比量。
〔三、業(yè)比量〕,謂以作用比業(yè)所依。如見遠物,無有動搖,鳥集其上,如是等類,比知是杌;若有動搖等事,比知是人;若見跡步寬長,比知是象;身曳地行,比知是蛇。見比于眼,聞比于耳等;又若見瞑目執(zhí)杖,蹎(音顛)蹶失路等,比知是盲。高聲側聽,比知是聾。以所作業(yè),比知正信聰睿。如是等類,名業(yè)比量。
〔四、法比量〕,謂于一切相屬著法,以一比馀。如屬無常,比知有苦;以屬苦故,比空無我;以屬生故,比有老法;以屬老故,比有死法;以屬有色,有見,有礙,比有處所,及有形質(zhì);屬有漏故,比知有苦;屬無漏故,比知無苦;屬有為故,比知是生住異滅之法;屬無為故,比知非生住異滅之法。如是等類,名法比量。
〔五、因果比量〕,謂因果相比。如見物行,比有所至;見有所至,比先有行。若見有人,如法事王,比知當獲廣大祿位;見大祿位,比知先已如法事王。若見備善作業(yè),比知必當獲大財富;見大財富,比知先已備善作業(yè)。若見修道,比知當獲圣果;見獲圣果,比知先已修道。如是等類,名因果比量。
心量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心起妄想,種種度量外境謂之心量。是凡夫之心量也。如來真證之心量,離一切之所緣能緣而住于無心是也。楞伽經(jīng)三曰:「觀諸有為法,離攀緣所緣,無心之心量,我說為心量。」
【佛學常見辭匯】
心生起妄想以度量種種的外境,這是對凡夫的心量而言,若是如來真證的心量,則是離一切外在的影響而住于無心。楞伽經(jīng)說:「觀諸有為法,離攀緣所緣,無心之心量,我說為心量?!?br />【俗語佛源】
指胸懷、心胸。在佛教中指心對外境的攀緣、度量。佛的真實證到的心量,能克服主客體對立,遠離能緣、所緣而住于無心。《壇經(jīng)·般若品》:「心量廣大,猶如虛空,無有邊畔?!购笤谒渍Z中淡去了度量之意,泛指心胸之廣狹。元·汪元亨《朝天子·歸隱》曲:「塵土衣冠,江湖心量,出皇家麟鳳網(wǎng)。」續(xù)范亭《洛陽別定安》詩:「豈愛風塵苦,男兒重膽肝,一載如一日,使我心量寬?!梗o名氏)
比量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因明三量之一。又心識上三量之一。比者比類也,以分別之心,比類已知之事,量知未知之事也。如見煙比知于彼有火是也。因而因明法者,以因與喻比知主義之軌式也??偡Q為比量者,是八識中唯意識之用也。因明入正理論曰:「言比量者,謂藉眾相而觀義?!?br />【佛學常見辭匯】
因明學的三支量之一,即比喻量,如隔墻見角,比知有牛,隔岸見煙,比知有火。比量,即推比量度之意。
【三藏法數(shù)】
比即比類,謂以比類量度,而知有故。如遠見煙,知彼有火,是名比量。
【三藏法數(shù)】
比,即比類。謂以第六意識比類量度知有諸境,如遠見煙,知彼有火,是名比量。
比量相違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因明三十三過中宗法九過之一。如:「瓶可為常(宗),所作性故(因)」是也。所立之宗相違比量之因,故曰比量相違?!?/div>
四無量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與四無量心同。
【佛學大辭典】
(名數(shù))佛菩薩慈悲喜舍之四德也。與樂之心為慈,拔苦之心為悲,喜眾生離苦獲樂之心曰喜,于一切眾生舍懇親之念而平等一如曰舍。緣無量眾生而起此心,謂之無量。又曰四等,四梵行。俱舍論二十九曰:「無量有四:一慈、二悲、三喜、四舍,言量者。無量有情為所緣故。引無量福故。感無量果故?!?/div>
四無量心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又名四等,四梵行。十二門禪中之四禪也。一慈無量心,能與樂之心也。二悲無量心,能拔苦之心也。三喜無量心,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之心也。四舍無量心,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著也。又怨親平等,舍怨舍親也。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,引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。又平等利一切眾生,故名等心。此四心依四禪定而修之,修之,則得生色界之梵天,故云四梵行。俱舍論二十九曰:「無量有心:一慈Maitri,二悲Karun!a%,三喜Mudita%,四舍Upeks!a%。言無量者,無量有情為所緣故,引無量福故,感無量果故?!怪嵌日摱唬骸杆臒o量心者,慈悲喜舍?!谷释踅?jīng)下曰:「修四無量:慈無量心,悲無量心,喜無量心,舍無量心?!硅驝atva%ri-aprama%n!a%n!i。
【佛學常見辭匯】
慈無量心、悲無量心、喜無量心、舍無量心。與一切眾生樂,名慈無量心;拔一切眾生苦,名悲無量心;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,深生歡喜,名喜無量心;如上三心,舍之而不執(zhí)著,或怨親平等,不起愛憎,名舍無量心。因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,引生無量之福,故名無量心。又此四心若依禪定而修,則生色界梵天,故又名四梵行。
【佛學次第統(tǒng)編】
四無量心,亦名四等,謂慈、悲、喜、舍也。有凡夫人,雖得四禪,以樂高勝,求作梵王,更修四無量心。
一、慈無量心 愛念眾生,常求樂事以饒益之。
二、悲無量心 憫念眾生,受五道中種種身苦。
三、喜無量心 欲念眾生,從樂得歡喜。
四、舍無量心 舍三種心,但念眾生,不憎不愛。
由善修此四無量定成就,命終得為四禪天王。
【三藏法數(shù)】
(出法界次第)
四無量心者,慈悲喜舍也。通名無量者,謂菩薩利他之心廣大也。所緣眾生既無量,而能緣之心亦無量也。(菩薩,梵語具云菩提薩埵,華言覺有情。)
〔一、慈無量心〕,慈名愛念,即與樂之心也。謂菩薩愛念一切眾生,常求樂事,隨彼所求而饒益之,故名慈無量心。
〔二、悲無量心〕,悲名憫傷,即拔苦之心也。謂菩薩憫念一切眾生受種種苦,常懷悲心,拯救濟拔,令其得脫,故名悲無量心。
〔三、喜無量心〕,謂菩薩慶他眾生離苦得樂,其心悅豫,欣慶無量,故名喜無量心。
〔四、舍無量心〕,謂菩薩于所緣眾生,無憎愛心,名之為舍;復念一切眾生,同得無憎、無愛、無瞋、無恨、無怨、無惱,故名舍無量心。
密教四無量觀
【佛學大辭典】
(術語)千手軌所說。一慈無量觀,是東方普賢菩薩之三摩地,普賢菩薩即金剛薩埵,東方四菩薩之首也。而在五智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二智所攝,九識攝于八識時,第九識攝于第八識,五智攝于四智時,法界智攝于大圓鏡智也。行者先住于慈無量定,以勤凈之心遍觀六道四生之一切有情,皆具六大四曼之如來,具身口意之三金剛,此時行者起大慈曰:今以我修三密之功德,愿使一切有情等同普賢菩薩,作此觀已,誦大慈三摩地之真言。唵,摩訶昧咀羅夜,娑頗羅(唵義如常,摩訶昧咀羅夜者大慈之義,娑頗羅者普賢之義)。二悲無量觀,是南方虛空藏菩薩之三摩地,虛空藏者,南方四菩薩之最初寶菩薩也,在五智,為平等性智所攝。行者住于悲無量定,以悲憫之心,遍觀六道四生之有情,沈沒于生死之苦海,不悟自心,妄起分別,起種種之煩惱,是以不達真如平等虛空過恒沙之功德,故愿使一切有情等同虛空藏菩薩。如是觀已,誦大悲三摩地之真言。唵。摩訶迦魯拿夜。裟頗羅(摩訶迦魯拿夜者大悲之義,馀同上)。三喜無量觀,是西方觀自在菩薩之三摩地,觀自在者,西方四菩薩之最初法菩薩也,在五智,為妙觀察智所攝,行者住于大喜無量定,以清凈之心遍觀六道四生之眾生,本來清凈,猶如蓮華之不染客塵,自性清凈,愿以我修三密之功德力,使一切眾生等同觀自在菩薩(此中所以以喜無量為清凈心者,以若于眾生,生嫉妒者,其心濁穢,若離嫉妒,則其心清凈故也。故大乘義章曰:但為利生心清不濁名為喜),作此觀已,誦大喜三摩地之真言:唵,秫馱,缽羅謨,娜,裟頗羅(秫馱者清凈之義,缽羅謨者觀之義,娜者喜之義,馀同上)。四舍無量觀,是北方虛空庫菩薩之三摩地,虛空庫菩薩者北方四菩薩之最初業(yè)菩薩也,又在五智為成所作智所攝。行者住于舍無量定以平等心(是舍也)遍觀六道四生之眾生,皆離我我所于法平等,心本不生,愿以我所修三密之功德,使一切眾生等同虛空庫菩薩。作此觀已,誦舍無量三摩地之真言:唵,摩護,閉乞灑,娑頗啰(摩護者無量之義,閉乞灑者舍之義)。見秘藏記本,同鈔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