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簡介
【生卒】:?—662 【介紹】: 唐鄜州人。高宗顯慶初,以燕然都護,為行軍副總管,隨蘇定方往討賀魯,頗有斬獲。四年,自兵部尚書,同中書門下三品。封樂安縣公。龍朔元年,為浿州道行軍總管,與諸將率三十五軍以攻高麗。次年卒于軍中。謚敬。
人物簡介
【生卒】:?—831 【介紹】: 唐并州晉陽人,字光謙。王翃子。舉進士,登甲科。少以孝行修謹聞。累拜萬年縣令,甚有政聲。尋遷太常少卿,出為汝州刺史。又入為大理卿,力爭宋申錫免死,眾推重之。
人物簡介
【生卒】:?—約920 【介紹】: 唐末五代時人,字博雅。初仕唐為龍州司倉。王建為利州刺史,以客從。以多謀佐建,得奄有兩川。累官御史中丞。前蜀建,王建武成三年,拜中書侍郎、同平章事,進司徒。王衍踐阼,內(nèi)給事王廷紹用事,切諫不聽。乾德元年,領武平軍節(jié)度使。未幾,病卒。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
【生卒】:855?—920? 庠,又作詳,因犯后蜀孟知祥諱,后人改其名為博雅。許州(今河南許昌)人。僖宗光啟中,為龍州司倉參軍。后為王建幕客。建取兩川,多用其策,遂奏授庠為觀察判官。后出知渝州,詔加節(jié)度判官,遷嘉州刺史。前蜀建國,召拜成都尹,遷御史中丞。武成三年(910),拜中書侍郎、同平章事。后主時,進司徒、同平章事,出為永平軍節(jié)度使、云南安撫使。卒年66歲。生平見《資治通鑒》卷二六七、卷二七〇,《九國志》卷六,《十國春秋》本傳?!?a target='_blank'>全唐詩》存詩1首。
人物簡介
【生卒】:857—913 【介紹】: 五代時廬州合肥人,字國華。仕吳。楊行密用為將,討定舒州盜,授池州制置使。后改歙州刺史,累加都團練使。于民有惠政,善用兵。卒于官。
人物簡介
【生卒】:891—945 【介紹】: 五代時大名元城人,字大雅。初仕后唐,為捉生指揮使,歷博、單、郢、沂四州刺史、金州防御史、滄州留后。入后晉,拜橫海軍節(jié)度使,破李金全、斬李承裕、討安重榮、敗契丹兵,屢有建功,歷鎮(zhèn)安遠、昭義、安國、義武。為人謙謹,事母至孝。徙鎮(zhèn)順國軍卒。
人物簡介
【介紹】: 五代時嘉興人。工書,善畫,初學南唐后主李煜金錯刀書,有一筆三過之法,雖若甚瘦而風神有余。變而為畫,因其戰(zhàn)掣之勢,以寫竹樹,其為荊槚柘棘、翎毛草蟲之類,多得郊野真趣。與徐熙同稱江南絕筆。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
生卒年不詳。嘉興(今屬浙江)人,工畫竹,兼工翎毛,善金錯刀書,與徐熙同時齊名。事跡見《圖畫見聞志》卷四?!度圃娡饩帯肥赵?首。
人物簡介
【生卒】:?—約977 【介紹】: 五代末宋初人,字審己。南唐李煜時,官衛(wèi)尉卿。宋師圍金陵,遣大雅冒圍促上流朱令贊軍勤王。大雅疾馳至軍,勸令贊倍道勤王。復潛返金陵。城陷日,投殿角井中,衣掛井干,得不死。兵引之出。宋將曹彬命從煜入宋,拜太子洗馬。歲余,忽忽而卒。
人物簡介
【介紹】: 五代時長沙人,字東野。有雋才,長于詩文。仕楚。馬希范開天策府,仲雅年僅十八,亦列為十八學士之一,楚人以為榮。馬希廣之變,仲雅閉門不出。周行逢強署為判官,負氣滑稽,觸怒行逢,乃放之邵州。后結廬山寺,暇日觀群僧剝棕樹,詠詩見志,曰:“葉似新蒲綠,身如亂錦纏。任君千度剝,意氣自沖天?!逼湄摎獠磺绱?。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
【生卒】:922—? 字東野,其先秦中(今陜西中部地區(qū))人,后為長沙(今屬湖南)人。有巂才,仕楚湖南馬氏,起家昭順觀察判官。文昭王馬希范開天策府,仲雅為天策府十八學士之一。后南唐軍入潭州,遂屏跡隱遁。后周顯德時,周行逢召為節(jié)度判官,辭不往,遂流放邵州。生平見《五代史補》卷三、《三楚新錄》卷二、《舊五代史》卷一三三、《新五代史》卷六六、《十國春秋》本傳。仲雅長于詩文,與李宏皋、劉昭禹等人齊名。所著詩文百余卷曾流行于世,文辭華艷,李九皋稱其“詩如美女,善調(diào)脂粉”(《類說》卷五六引《古今詩話》)?!?a target='_blank'>全唐詩》存詩6首、斷句若干,《全唐詩外編》及《全唐詩續(xù)拾》補詩1首,斷句2,序1首。唐詩匯評
徐仲雅(922-?),字東野,其先秦中(今陜西)人,徙居長沙(今屬湖南)。少有俊才,長于詩文。初為眧順軍觀察判官。天福四年,晉高祖授馬希范天策上將軍,希范設天策府文學館,仲推年十八,為十八學士之一,時人榮之。周行逢為式安節(jié)度使,署為判官,固辭。行逢怒,放之邵州?!?a target='_blank'>全唐詩》存詩六首,殘句若干。
作品評論
文瑩至長沙,首訪故國馬氏天策府諸學士所著文章。擅其名者,惟徐東野、李宏皋爾。遂得東野詩,浮脆輕艷,皆鉛華嫵媚,侑一時尊俎爾。五代詩話引《雅言雜載》
湖南徐仲雅與李宏皋、劉昭禹齊名。所業(yè)百馀卷,并行于世?!陡蛑{》一首云:“張緒逞風流,王衍事輕薄。出門逢耕夫,顏色必不樂。肥膚如玉潔,刀拗絲不折。半日無耕夫,此輩總餓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