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簡介
張安保,字懷之,號石樵、叔雅,江蘇揚州府儀征縣人。乾隆五十七年(1792)閏四月初九日生,同治三年(1864)四月十二日卒。例貢生,候選訓導。著有《味真閣詩鈔》《張石樵先生遺集》。
人物簡介
孫慧良(1804--1871),字經(jīng)雅,自號納琴。清金匱人。諸生。少與甥華翼綸同學,24歲游于庠,一應(yīng)鄉(xiāng)試即罷。出游依其從叔爾準于八閩,返里后又游汴燕,以記室為諸侯上客。著《經(jīng)雅堂遺稿》。
人物簡介
彭廷選(?~?),字雅夫,淡水竹塹人。清道光二十九年(1849)拔貢,任教諭。著有《傍榕筑詩文稿》,多滑稽之作〖參考賴子清〈臺灣科甲藝文集〉,《臺北文物》,六卷四期,1958?!健#ㄊ┸擦兆?/blockquote>
人物簡介
富尼雅杭阿(1816年—?),字仲淵,號容齋,一號芥舟,卓布齊特氏,蒙古鑲紅旗人,道光庚子科舉人,甲辰科進士。由翰林院庶吉士,先后擔任翰林院編修、侍講、侍讀學士, 光祿寺卿,盛京副都統(tǒng),盛京兵部侍郎,內(nèi)閣學士,科布多幫辦大臣。
人物簡介
【生卒】:?—1879 【介紹】: 清江西德興人,原名元白,字慶伯。道光二十一年進士。授檢討。咸豐間知成都府,鎮(zhèn)壓藍大順軍,并輔助駱秉章規(guī)畫全蜀軍事。光緒間官至廣西巡撫。晚晴簃詩匯·卷一四四
楊重雅,原名元白,字慶伯,德興人。道光辛丑進士,官至廣西巡撫。有《管斑集》。維基
楊重雅,原名楊元白,江西德興人。同進士出身。道光二十一年,登進士,改庶吉士。光緒元年十一月初六(1875年12月3日),由甘肅按察使升任廣西布政使。光緒三年十一月十一(1877年12月15日),升任廣西巡撫。光緒五年閏三月十三(1879年5月3日),召京另候簡用。
人物簡介
范元音(1824年10月27日—1897年),字季雅,號雅南,亦號家村,行五。四川省重慶府定遠縣(河東四十里)惠新里樂善場人(今四川省武勝縣樂善鎮(zhèn)),道光三年九月二十四日(1824年10月27日)生,道光二十六年(1846年)丙午科舉人,同治十年(1871年)辛未科三甲第170名進士。曾參與編修光緒元年《定遠縣志》。
人物簡介
龐慶麟(1842年12月17日—?),字吐五,號小雅。行三,江南蘇州府震澤縣吳江南門外星橋河人,寄居同里鎮(zhèn)北埭。* 癸酉順天鄉(xiāng)試中式第259名* 保和殿覆試第1等第11名* 會試中式第54名* 保和殿覆試第1等第12名* 殿試二甲第53名* 朝考第3等第51名* 欽點主事,簽掣刑部
人物簡介
【生卒】:1837—1909 【介紹】: 清直隸南皮人,字香濤,又字香巖、孝達,號壺公,又號無競居士,晚號抱冰,又號廣雅。少時工詞章。同治二年進士。光緒初,擢司業(yè),遷洗馬。遇事敢言,曾請斬崇厚,毀俄約。與寶廷、陳寶琛、張佩綸等號為清流。中法戰(zhàn)爭時任兩廣總督,起用馮子材擊敗法軍。又設(shè)廣東水陸師學堂,立廣雅書院,武事與文備并舉,以謀自強。后督湖廣近二十年,籌盧漢鐵路,辦漢陽鐵廠、萍鄉(xiāng)煤礦、湖北槍炮廠,設(shè)紡織四局,創(chuàng)兩湖書院等,為后起洋務(wù)派首領(lǐng)。提倡“舊學為體,新學為用”,維護封建綱常,反對戊戌變法,作《勸學篇》以明宗旨。庚子之役,參與東南互保,鎮(zhèn)壓兩湖反洋教斗爭及唐才常自立軍起事。光緒末,擢體仁閣大學士、軍機大臣兼管學部,定清末教育制度,力謀振興國勢,而為滿族宗貴所撓,不能有所作為。卒謚文襄。所作文章典瞻,詩亦淹博沉麗。有《張文襄公全集》。晚晴簃詩匯·卷一六二
張之洞,字孝達,一字香濤,晚號抱冰,南皮人。同治癸亥一甲三名進士,授編修,官至體仁閣大學士。贈太保,謚文襄。有《廣雅堂集》。詞學圖錄
張之洞(1837-1909) 字孝達,一字香濤,又號壺公、抱冰。謚文襄。直隸南皮人。同治二年進士,官至顯位。宣統(tǒng)繼位,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。有《廣雅堂詩集》。黃鶴樓志·人物篇
張之洞(1837—1909) 清末洋務(wù)派首領(lǐng)。字孝達、香濤、薌濤,號壺公、抱冰。直隸南皮(今屬河北)人。咸豐二年(1852)鄉(xiāng)試解元,同治二年(1863)殿試探花。累官山西巡撫、兩廣總督、湖廣總督、署理兩江總督、體仁閣大學士、軍機大臣。與曾國藩、李鴻章、左宗棠并稱“晚清中興四大名臣”。13歲回家鄉(xiāng)南皮應(yīng)童子試時曾游黃鶴樓。同治六年(1867)任湖北學政時為黃鶴樓寫楹聯(lián)一副:“江漢美中興,愿諸君努力匡時,莫但賞樓頭風月;輶軒訪文獻,記早歲放懷游覽,曾飽看春暮煙花。”后來又為黃鶴樓(奧略樓)再次題聯(lián):“昔時整頓乾坤,締造皆從江漢起;今日交通文軌,登臨不覺亞歐遙?!边€曾作七律《黃鶴樓太白堂》。同治黃鶴樓被焚毀后,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曾擬重建并主張“此樓當造鐵壁,才能避免火災(zāi)”,后因種種原因重建方案未能得到實施。光緒三十三年(1907),擢升軍機大臣后,其僚屬捐款在黃鶴樓故址處筑建一樓,擬名為“風度樓”。張之洞知道后,建議用“奧略”二字為名,并親筆題寫“奧略樓”樓名。此后較長一段時間,一些游客將此樓視作“黃鶴樓”前來登臨、游覽。維基
張之洞(1837年9月2日—1909年10月4日)。字孝達,一字香濤,號香巖,又號壺公、無競居士,晚年自號抱冰,人稱“張香帥”,直隸南皮縣(今河北南皮)人,晚清重臣。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貴州。咸豐二年(1852年)15歲中順天鄉(xiāng)試解元,同治二年(1863年)中進士第三名探花,據(jù)說是因為慈禧太后喜歡張之洞的文章,因此破例提拔,授翰林院編修。歷任教習、侍讀、侍講、內(nèi)閣學士、山西巡撫、兩廣總督、湖廣總督、兩江總督(多次署理,從未實授)、軍機大臣等職,官至體仁閣大學士。張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將,后成為洋務(wù)派的主要代表人物,大力倡導「中學為體,西學為用」。他注重教育和治安,主導了中國近代的警察制度,對清末教育和社會發(fā)展有很大的影響。還曾創(chuàng)辦漢陽鐵廠、大冶鐵礦、湖北槍炮廠等。八國聯(lián)軍入侵時,大沽炮臺失守,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(lǐng)事議訂“東南互?!保㈡?zhèn)壓維新派的唐才常、林圭、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,光緒三十四年(1908年11月),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,次年宣統(tǒng)元年(1909年)病卒,謚文襄。著有《廣雅堂集》。張之洞與曾國藩、李鴻章、左宗棠并稱「晚清四大名臣」。
人物簡介
劉傳福(1847年—?),字康百,號雅賓,江蘇蘇州府吳縣人。翰林出身。劉傳福為同治十三年甲戌科進士。曾于光緒十八年七月(1892年)接替唐實鑒任延平府知府一職,光緒二十六年四月(1900年)由金學獻接任。
人物簡介
杜淑雅(1851~1896),字韻士,生于咸豐元年(1851),卒于光緒二十二年(1896)。其父為新竹巨室林占梅掌司出納,母則服侍林氏之祖母,幼時從母居住林家,曾入女塾,后并隨金門舉人林豪學習詩文。及長,端莊醇靜,宗族親戚咸稱淑德,林占梅遂納而為妾。杜氏能琴工詩,但自林占梅死后,青年守節(jié),吟詠盡廢,從此擱筆,今日所能得見之詩作無多,王松《臺陽詩話》錄有一作,另《臺北文獻》(直字)刊物中亦有三首。乙未年后,避亂離臺,卒于蟠桃莊,占梅長子林達夫殯后攜家回里,寄寓鷺島(今鼓浪嶼)〖以上有關(guān)杜淑雅其人其事,參見黃美娥〈清代竹塹地區(qū)傳統(tǒng)文學研究〉(臺北:輔仁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,1999),頁59-60?!健#S美娥撰)